曾克林少将:陆海空三栖将军
2007年3月12日,原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曾克林少将病逝,享年94岁。曾将军的戎马生涯与我军历史上的许多“第一”联系在一起,在他逝世后,有人送上一幅挽联高度概括了他传奇的一生:“长征有功抗战有功解放有功挺进东北立头功延安汇报建奇功;陆军有您空军有您海军有您建设海航更有您万里海空铭记您。”
曾克林原名曾忠炳,1913年11月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江西兴国,六岁丧父、九岁丧母,两个姐姐嫁人后,他和妹妹被叔父收养。叔父家也不富裕,只供他上了两年私塾,便缀学回家务农了。1929年,朱毛红军攻占兴国,曾克林参加了少先队,当时兴国县的少共书记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萧华。不久,曾克林被编入红3军7师,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9月15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时任红7师连指导员的曾克林在百米之外目睹了红3军军长黄公略遭敌机袭击中弹牺牲的全过程。
广昌保卫战后,曾克林被调到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学习。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红军大学改编为上干队(上级干部队)随干部团行动。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红1军团为第一纵队,红3军团为第二纵队,中革军委机关为第三纵队,曾克林调任第三纵队警卫通讯营教导员。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后的第二天就遭到马洪逵部一千多骑兵的袭击。当时,红军主力还未到达,担任保卫中革军委任务的只有警通营。第三纵队司令员叶剑英亲自指挥曾克林迎击敌军。曾克林率部痛击了马家军,战后曾克林向毛泽东汇报战况时,毛泽东称赞道:“克林同志,打的好,打的好,万事大吉,万事大吉啊。”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后,曾克林调任红28军252团参谋长。
1937年8月,曾克林进入抗大第三期二大队六队学习,同学中有后来的郭林祥少将、吴烈少将和抗战胜利后与他一起率部出关的唐凯少将。而六队的队长就是“黄克功事件”的男主角黄克功。黄克功还兼任陕北公学一队队长,而“黄克功事件”中的女主角刘茜正是陕北公学一队的队员。黄克功被处决后,曾克林接替黄克功任陕北公学一队队长,为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8月,曾克林率领提前结业的抗大四期一大队200余人奔赴晋察冀军区,走上抗战前线。1939年2月,平西挺进军成立,萧克任司令员,曾克林到达平西后任平西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39年6月,八路军第十三纵队成立,李运昌任司令员,包森任副司令员,李楚离任政委,曾克林任参谋长,后兼任冀东第一支主力部队——第12团团长。在李运昌的指挥下,12团在冀东打的日伪军闻风丧胆。1941年1月25日,侵华日军调集冀东十几个县3000多名日军和2000多名伪军,在驻丰润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指挥下,对潘家峪村民进行了野蛮的大肆屠杀,烧毁全村房屋,全村1537人中有1230人被残暴杀害、1300间房屋被烧毁,牲畜财物被抢掠一空,史称“潘家峪惨案”。
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曾克林率领12团赶到潘家峪帮助乡亲们清理后事,现场的惨状让12团的官兵好几天吃不下去饭。潘家峪幸存的20多名青年成立“潘家峪复仇团”参加了八路军,跨入复仇的行列。1942年8月,曾克林率12团和复仇团在迁安县甘河槽村附近伏击了制造“潘家峪惨案”的元凶——日军第27师团第一机关枪中队,全歼了100名日本鬼子,为潘家峪的乡亲们报了仇。
1945年1月,12团扩编为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曾克林任司令员。1945年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第二号反攻命令:“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 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根据命令,8月25日,曾克林与十六军分区副政委唐凯率第12团、第18团约4000余人从抚宁出发,向锦州、沈阳进军。
进军东北,首先必须经过山海关。当时山海关驻有日伪军1600多人,另外长城内外还有日伪军十万余人。虽然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并没有放下武器。且日伪军按蒋介石的命令固守据点,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为避免麻烦,出发时,李运昌命令曾克林部避开山海关,绕道九门口,直奔锦州、沈阳而去。29日,曾克林率部占领了山海关附近的前所车站,就在这时12团副参谋长罗文率领的侦察小组传来消息:一支看上去好像是苏军的侦察分队,从赤峰方向急速开来,距离这里已经很近了。曾克林和唐凯急忙列队准备欢迎“老大哥”。不料,五辆拉着重炮的苏军汽车冲到面前后,随即展开了战斗队形。这是进入中国境内作战的苏军首次遇到中共的部队,苏军的翻译竟然是个蒙古人,俄语和汉语的水平都是“二把刀”,双方无论如何都难以沟通。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个多小时。曾克林突然灵机一动对唐凯说:让他们看看你的胳膊!
唐凯这时也恍然大悟,他把衣袖卷起来,露出右臂上一个醒目的印记:镰刀和斧头。苏军军官大叫:“格米尼斯特(共产党)!” 这时苏军的电台也证实了这支冀热辽军区八路军的身份。看着苏军的大炮,曾克林决定杀一个回马枪,请求苏军一起攻打山海关。苏军营长开始还不同意,后来在曾克林的软硬兼施之下才同意合作。这是苏军红军与八路军的首次联合作战,为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战前曾克林以中苏联军的名义命令山海关日军放下武器,听候处理。日军却以山海关不属“满洲国”管辖为由拒绝投降。于是,在苏军大炮的支援下,曾克林率部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200多人、伪军1000多人,胜利地收复了山海关,为我军进军东北打开了大门。
之后,曾克林率部一路高歌猛进,接管了绥中、兴城、锦西和锦州。9月5日,当曾克林率部由锦州乘火车到达沈阳时,又一次遇到了麻烦。苏军包围了火车,不准他们下车。经过再三交涉,苏军才允许八路军下车到苏家屯驻扎。此时十六军分区的部队一路上缴获颇丰,已远非冀东“土八路”了!队伍排成四路纵队,肩扛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每个连队前头还威风凛凛地排着九挺“歪把子”轻机枪,雄赳赳,气昂昂,高唱军歌,通过沈阳市内大街,向城东小河沿方向前进。饱受十四年亡国奴之苦的沈阳市民,第一次见到中国自己的军队,群情激荡,十几万人涌上街头,夹道欢迎八路军。
苏军看到有这么多老百姓自发的欢迎八路军军时,非常震惊。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卡夫通少将也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他对曾克林说:“你们不要去苏家屯了,就住在沈阳故宫东面的小河沿。”之后,经与苏军协商,八路军将对外的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并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区司令部,曾克林任司令,唐凯任政委。随后解除了沈阳15000多伪军、宪兵的全部武装。这样,曾克林率领的第一支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就取得了合法而有利的地位,人民群众纷纷踊跃参军,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曾克林的12团就差不多扩编成了一个军!另外,12团在接收辽阳奉集堡机场时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驻奉集堡机场的一个日本航空大队,在队长林弥一郎的率领下,17名飞行员、24名机械师、72名机械员和180多名地面保障人员及46架飞机全部投诚。以此为基础,我军组建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
然而,进驻东北的最大城市沈阳后,面对着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曾克林感到力不从心,而他们携带的电台功率又太小,无法同党中央取得联系。经前委决定,由曾克林向苏军提出要求,请他们帮助派一架飞机送曾克林直接去延安汇报情况。当时,苏联方面也急于同我党中央联系,于是,一拍即合。1945年9月15日,曾克林在一名苏军上校和一名少校翻译的陪同下乘坐苏联驻长春最高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出的专机飞抵延安。这是曾克林第一次乘坐飞机,恐怕他自己不会没想到几年后,他能亲自驾机飞上蓝天。
因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参加谈判,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接见了曾克林,刘少奇对曾克林说:“先锋官同志,你从前线回来,辛苦了!”在听取了曾克林的汇报后,中央随即召开了著名的“杨家岭会议”,最终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并决定派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等六人和曾克林一起飞回东北与苏军接洽接收东北事宜,同时为了工作方便,还以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这样他们六人就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批被授予军衔的人。1945年9月16日,曾克林和彭真、陈云等乘飞机离开延安,当飞机在山海关机场降落加油时,由于驾驶员疏忽,飞机冲出跑道,除陈云外其他几人都受了轻伤。历史证明,曾克林的延安之行为中共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情报依据,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转变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然而,就在曾克林到延安汇报的几天时间里,沈阳发生了变化。曾克林靠和“老大哥”拼酒拼来的军火库又被“老大哥”收了回去!而远在延安的曾克林并不知情,仍然向中央汇报:东北遍地是军火。中央相信了他的报告,随即致电各解放区,让挺进东北的部队将现有的武器留下。等他们徒手到了东北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先到东北的冀东军区部队又极速膨胀,以曾克林部为例,出关时六千人,到1945年底时已经扩大了十倍。自己装备还不够呢,哪还顾得不上后来的山东老八路呢。于是,就有了“新兵新枪,老兵老枪”的说法,这件事对曾克林的老上级李运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以至于让李运昌这个在冀东打得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到了东北后不久就被扣了一顶“本位主义”的帽子改做地方工作,建国后当了交通部副部长,1955年自然也就没能授衔。而曾克林也高开低走,官越做越小。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委,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委。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程世才调任辽东军区司令员,曾克林接任三纵司令员。在四保临江战役中,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任命曾克林与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为前线正副指挥,在研究作战方案时,韩先楚和曾克林产生了分歧,曾克林认为柿子先捡软的捏,建议先打敌左路的第22师,而韩先楚则要先打敌中路军冒进的第89师,他认为先打垮最强的,其他敌军也就不攻自破。两人把各自的方案上报给军区首长,萧劲光和陈云经过商议,决定采用韩先楚的意见,并指示此战由韩先楚统一指挥。在一仗全歼了敌89师和54师162团,四保临江的胜利让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站住了脚跟,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不久,韩先楚就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司令员,而曾克林则调任新组建的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后来七纵改编为第44军,邓华任军长,曾克林任副军长。辽沈战役后,邓华升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大家都以为曾克林可以“转正”了,谁知却被方强“劫了胡”!
1949年2月,东北野战军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战车师,原本是副军长的曾克林又降了半级成了第一战车师的师长。没过多久,1949年11月,空军成立,朱总司令亲自找他谈话,又让他到空军工作。他到空军报到后,随即作为空军党委的代表,到南京参与组建了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之后,37岁的曾克林来到哈尔滨空军第一航空学校报到,成为400多名受训者中年龄最大的学员,学员中另一位老红军学员是后来曾任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的段苏权少将。1951年春,曾克林和段苏权放单飞,成为共和国第一代“飞将军”。
曾克林从航校毕业后不久,正好赶上海军航空兵部成立。1952年4月,曾克林调到了海军出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兼海航第一师师长,从此一干就是30多年,参与指挥了多次作战行动,多次击落击伤美蒋飞机。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时,曾克林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他是唯一一位参加过海、陆、空三大军种的“全能将军”。1979年至1983年间曾克林出任海军航空兵第三任司令员。曾将军虽然官运不济,但心态很好,正如伟人所说:“我们的干部能上能下,看来我们的党大有希望。”心态好的人一般都很长寿,2007年3月,曾将军以94岁高龄辞世。而他的老领导李运昌心态更好,于2008年10月辞世,享寿百岁!

